【編者按】既上篇推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后,本篇《在職博士招生信息網》小編力薦博士推出清華大學,這個曾培養出2位共和國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兩彈一星獲得者、600余名院士的中國乃至亞洲最著名的高等學府,這個曾吸引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一批大師在此執教的學術殿堂,究竟散發出怎樣的神奇魅力,就讓我們隨同博士的腳步走進“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百年清華,一起感覺“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吧!
從北京北站出發,沿著京包鐵路一直朝北走,在第五個道口拐出,我們就來到北京著名的宇宙中心——“五道口”。由于靠近中關村產業園區,這里高樓林立,IT公司巨多,國內數得上的互聯網公司,如BAT、新浪、搜狐、網易都將自己的觸角延伸到這里,定格成風格各異的寫字樓。同時,這里又靠近學院路,也是北京高校最為扎堆的地方,方圓五公里,光知名的211院校就有七八所之多。當然也是中關村一、二、三小的聚集地,自從任志強先生將他麾下的華清嘉園矗立在這里后,這里的學區房就從來沒有降過溫,最近幾年均價已創下十萬元一平米之巨,讓人嘆為觀止,而且得名“宇宙中心”。從“宇宙中心”往北直行五百米,清華大學赫然就在我們眼前。
據說清華大學大大小小的門算上有九個之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南門與二校門。南門是主校門,在“綠十字”南端百米處,主校門全部由花崗巖裝飾,校門外,綠地正中橫臥一塊巨大的臥壁,南北兩面分別刻著毛澤東同志手書的“清華大學”校名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每年盛夏時節,你會看到全國各地的夏令營、旅游團在導游的帶領下,從南門魚貫而入,校園里到處是來此“朝圣”的小朋友,他們懵懵懂懂,被望子成龍的父母感召,來感受一下百年清華的靈氣,占占仙氣。沿著校園道路一直往西,道路兩旁都是高大的銀杏樹,夏天樹木郁郁蔥蔥,樹蔭下透著陽光的斑斕,而每到秋季,銀杏葉子變黃的時候,秋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路上鋪滿了金黃色的樹葉,煞是好看,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采風。在新清華學堂路口往西直行五百米,就來到了二校門。如同南迦巴瓦峰之于西藏“眾山之父”一樣,二校門是清華大學的標志性建筑物,它是一座古典優雅的青磚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原是清康熙帝的行宮的大宮門,石門上端“清華園”三字由當時的軍機大臣、中堂那桐1911年題寫。不遠處,是清華大禮堂、日晷和清華學堂,那也是到清華園不可不看的風景。
餓了?可以去學生食堂,也不知道清華園里一共有多少個食堂,十二、三個應該是有的,當然你得有同學或者老鄉,否則沒有飯卡是吃不成飯的。清華大學食堂又便宜又好吃,美食眾多,不少來清華串門的其他兄弟學校同學,都要讓老鄉到桃李園學生食堂或者南區食堂請客,確實好吃又實惠。
晚飯后,從二校門一路西行,在西湖游泳池往北,就來到了近春園。兩岸是俊楊垂柳, 中間是一池碧水,覆蓋著接天蓮葉,映日荷花。近春園東山上,建有為紀念朱自清先生在這里寫下《荷塘月色》而修建的荷塘月色亭。試想,早秋之夜,徐風習習,漫步在這荷花池邊,追隨朱自清老先生的腳步,一起感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當然,郁悶已經不再有了,有的只是此起彼伏的蛙鳴聲。
2014年,清華大學被《福布斯》評為全球十大最美麗的大學。除了清華大禮堂、日晷和清華學堂外,老圖書館,主樓與東西兩側樓獨立又相聯的裙樓,工字廳等都是美麗的風景。也可以去西南聯大紀念碑去回味那昔日的風云往事,也可以在聞一多亭里信馬由韁,也可以在情人坡上小憩,或是到水木清華去兜風。要知道,五十年前,錢鐘書和楊絳伉儷攜手在此走過。。。。在這樣的圖書館里看看書,在這樣的大禮堂里看看電影,在這樣的林蔭小路上漫漫步,是何等的享受!只是,清華哥哥比清華妹妹多太多了!
這就是清華大學!一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歷經百年,依然如此枝繁葉茂,人才輩出的學府。
在清華歷史上,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醫學、文學(含藝術學)、歷史學一直有一批才高八斗、學貫中西的大師級泰斗坐鎮,長盛不衰。如1925年-1929年之間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就是典型的例子。剛開始,清華大學第五任校長曹云祥想請胡適先生做國學院導師,但是一生獲得36個榮譽博士學位的胡適先生認為“非一流學者,不配作研究院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去請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的確,在隨后清華國學研究院聘請的“四大導師”中,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都是當時學術的權威,課堂上講授的都是最前沿的學問,如王國維的“古史新證”,梁啟超的學術文化史,陳寅恪用比較語言學來證史,趙元任的描寫語言學。盡管國學院只存在4年,培養了4屆學生總數不過70余人,卻培養出了徐中舒、吳其昌、劉盼遂、王力、姜亮夫、陸侃如、戴家祥、衛聚賢、謝國楨、楊鴻烈、陳守實、劉節、蔣天樞等一大批國學大家。再如1999年以后清華大學采取“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合同管理”的用人機制和“以崗定薪、優勞優酬”的分配機制,并先后啟動“長江學者”計劃、“百名人才引進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講座教授制度,一批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和學術帶頭人如“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教授,在RNA剪接研究獲得突破的施一公教授相繼加盟。再如經濟管理學院出現過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獲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馬斯金教授在哈佛大學經濟系執教期間指導的五名大陸的博士生,在2008年期間全部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任教,當時錢穎一是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是經濟系系主任;李稻葵是金融系系主任、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一江是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系教授;許成鋼是經濟系特聘教授。此外,清華大學先后吸引了數十位講座教授,分別受聘于基礎數學、計算數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生物物理學、計算機科學、信息與通信工程、人文社會科學、公共管理等學科。根據有關報道,先后有薛其坤等7位長江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符松等15位特聘教授入選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這些頂尖人才入校后成為各個院系的中堅骨干力量,或者與相關領域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產生了人才集聚的強烈效應。比如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就以施一公教授為代表,周圍聚集了一批如黃子為、馬劍鵬、薛定、鐘毅、羅永章等高水平的學者,迅速縮短了與世界頂尖高校的距離。
名師出高徒,高徒拜名師,國人揮之不去的名校情結在清華大學體現地淋漓盡致。有報告指出,1977年-2013年中國各地區的“省級”高考狀元中,選擇就讀清華大學的狀元有577人。每年九月,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涌入清華,來的都是人中龍,來的全是人中鳳,同學中藏龍臥虎,學術牛人、學霸哥、學霸姐比比皆是。大家又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開始人生新一輪的長征,因此,在清華的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記者一位曾就讀湖南師大附中理科實驗班的朋友,當年以全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得主的身份保送入清華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就讀,入學前非常自傲,到了清華后就兩個字“郁悶”!周圍的同學比他還聰明,比他很勤奮!在六教沒出現,紫荊公寓沒修好之前,和全國的其他高校一樣,清華園里自習的座位非常緊張,占座是每位清華人的必修課!大部分清華學子星期六、日早上8點就在圖書館排隊等待占座自習,一般來說,清華大學的各個教學樓對所有同學都是開放的,只要沒有課,就可以進去自習。但是,如果去得太晚的或者時間不對的話,你會發現自習的地方都有人占了,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找到一個地方自習。尤其是到考研期,新館老館三教四教個個爆滿,恨不得玻璃門都要擠破,需要出動工作人員出來維護秩序,大家晚上11點還沒有回到宿舍,整個周末就在宿舍,食堂,教室,圖書館這四個地方度過。
當然,不要以為清華學霸就是書呆子!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就提出“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50年”?,F在每天四點半左右,校園大喇叭就會響起“同學們,老師們,課外鍛煉的時間到了。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到操場上去,到校園里來,讓我們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爭取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而每天清華音樂室傍晚六點至七點會播放立體聲音樂,包括交響樂、小提琴名曲、合唱曲等世界名曲。清華的各個學院都有文體特長生,他們的運動成績就算在全世界都能掛上號,每年的體育運動會,是一場掀起打破全國大學生記錄的高潮。校學生會,各學院團委,各班級“社交家”更是云集,經常能夠拉來各種社會贊助,聯袂組織各種學生節晚會以及書法、演講、攝影等活動,包括每年的11月12日男生節,3月7日女生節。
“我們一直被追趕,從未被超越”,這就是清華大學!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