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剛剛結束了一年一度的全國高考, 媒體上充斥著“學霸”和“狀元”的新聞和術語。 我一開始不懂這兩個術語的具體意思, 后來推測:學霸可能是一個學校中成績最好的學生, 而狀元是某個地區高考成績最好的人。
據說在中國, 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會選擇全國最知名的名牌大學。
30年來, 我一直生活在美國, 我對中國的這種現象說不出任何看法,這是 因為我不知情, 所以, 無發言權。我想大多數中國人對美國高中生的擇校取向也可能不知情。 鑒于這樣的想法,我今天抽空來為大家提供一個我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以起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下面的數據是2003年五月18日登載在 TheNews-press 報紙第6版上的新聞。新聞的大幅標題是:The News-press salutes 2003 Valedictorians。新聞的內容是介紹當地兩個縣的12所高中應屆畢業生的第一名的簡要信息。我想這些第一名應該是各個學校的學霸吧。新聞的正版部分是三個學生 的大型照片, 他們是成績最好的三個學生。我兒子是第一位。下面是這12所高中中排名前六位的6所學校的第一名的簡單信息。 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我只選擇與文章題目相關的信息登錄如下。
Karl Jiang: Barron Collier HighSchool,
Age 17,
GPA: 6.08,
College: University of Miami,
Area of study: Engineering,
Career Goal: Undecided.
David Lugrin: GulfCoast High School,
Age 17,
GPA: 5.80,
College: University of Florida,
Area of Study: Physics,
Career Goal: Research scientist.
Cheryl Brumley: Estero High School,
Age 17,
GPA: 5.06,
College: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Honors College,
Area of Study: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political science,
Career Goal: Washington, D.C, or International work.
Jacob Thompson: Cape Coral High School,
Age 18,
GPA: 4.78,
College: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Area of Study: Liberal Arts,
Career Goal: Undecided.
Cristin “C. J.” Woods: RiverdaleHigh School,
Age 18,
GPA: 4.62,
College: Florida Gulf Coast University,
Area of Study: Nursing,
Career Goal: Nurse anesthetist.
Eric Zwick: CanterburySchool,
Age 18,
GPA: 4.29,
College: Swarthmore,
Area of Study: Physics/economics,
Career Goal: Professor.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很容易看出, 在這六位學霸中,沒有一個選擇頂尖的名牌大學, 其中的五位都選擇在本州的大學就讀。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雖然我不知道其他學生的具體原因,但是我兒子的情況我很清楚, 他拿到了幾十所大學主動提供的入學通知,其中有些是頂尖名牌大學。 但是, Universityof Miami 給他四年的全額獎學金, 免除所有的學費, Florida 州的一些其他單位也給他一些獎學金,不過, 有些獎學金是有條件的 , 就是必須在本州上大學 。所以, 我兒子一共獲得了9份獎學金, 其中包括一個全國性的獎學金,這個獎學金要經過多次比賽選拔才能獲得,還有我公司的兩個獎學金(順便說一下, 他也是總統獎學金候選人之一)。這些物質條件對于像我們家這樣經濟不是很寬裕的孩子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 。 還有, Miami 大學離家很近,經??梢曰丶疫^周末。而且, 他有信心讀完大學后, 選擇更好一些的大學讀研究生。
我想其他的學生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這是因為Florida 對于本地 的學生有一些非常優惠的政策。 這些政策對本地學生非常有吸引力 。
還有, 美國學生 一般不是很看重大學的排名,而是注重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和從經濟層面來綜合考量。
所以, 在我的印象中, 美國高中生選擇大學的標準是:1。興趣愛好, 即專業。 2。經濟負擔,3。 地理區位。他們好像把大學的排名看得很輕。
(本文摘自科學網蔣繼平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