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網,劉立的博客)
中國的績效評估文化“很弱”。
科學共同體缺乏自主性,真正意義上的同行評議很難實施。嚴重的“不出版便出局”(publish or perish)導向導致整齊劃一的評價標準,尤其看重在SCI期刊上發表文章。雖然這導致中國的國際論文數的增加,但是SCI論文已經淪為不恰當的評價研究項目、機構乃至科學家個人的標準。許多研究機構機械地將科學家的SCI論文數和期刊影響因子作為科學家評價和晉升的依據。
許多博士生都有發表一定數量的SCI論文的要求,否則無法進行論文答辯。如果論文發表達不到規定的要求,可能不能獲得博士學位。2012年國家設立研究生獎學金,在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獎學金評比與SCI論文數直接掛鉤。對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因子的過分強調導致很多奇怪現象:一篇論文有多個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科學家通過最小出版單元來滿足論文數的要求或獲得論文獎勵。
在微觀層面的績效評估過分強調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也影響到中觀層面上的研究資助決定。那些能夠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的人更容易在基金申請中勝出。由此,驅使科學家發表的動機就是發表論文和獲得資助,而不是尋求真正能解決社會問題的研究。結合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到“贏者通吃”現象造成了資源使用效率的降低,以及科技界馬太效應的負效應的蔓延,遏制了科技潛力的發揮,并且浪費了科技資源。
另外,我國現有的評價文化可能對科學家的職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職稱評審過程往往伴隨著評審權威與晉升者之間的“尋租”和“設租”陷阱。在一些研究機構,評估過程既不透明也不公平,評估規則既不清晰也不被嚴格遵循。這其中可能涉及腐敗,因為晉升可能通過“關系”、行政或官僚權力、甚至是金錢而獲得。涉及利益沖突的案例并不罕見。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在內的內部評議,本應該嚴格保密,但卻常常泄露給某些有關系的人。由于“研而優則仕”現象的存在,擔任行政職務的科學家往往受到青睞從而很快獲得晉升。
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各個研究機構引入了諸如“千人計劃”這樣的人才計劃,來吸引擁有海外博士學位和科研經歷的人才。這樣的計劃很大程度采取對國內土生土長的科研人員的區別對待原則。那些擁有海外學習和研究經歷的人也更容易得到提拔;一些研究崗位只為他們保留。鑒于海外院校對于人才的嚴格選拔和學術訓練,中國青睞從那些有海外經歷的人中尋找未來的科研領軍人物似乎無可非議。但許多被這類計劃引入的回國人員未必是高端人才。將人才按照學位授予國家和機構分類的政策,不但造成了本土學歷貶值的事實,而且違背了科學共同體普遍主義的原則,帶有“歧視”色彩。
更糟糕的是,一些海歸人員通過海外經歷造假的方式進入這些計劃。大量通過人才計劃引進的海歸很少如要求的那樣在中國全職工作,導致某些海外學者被反復引進。為緩和本土與海歸科研人員之間的緊張關系,中國政府也啟動了“萬人計劃”作為彌補。
在認識到評價標準存在的嚴重問題后,政治界與科技界領導呼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系統。然而,“中國特色”不應該成為無視國際規范與慣例的借口。
對于科研人員的評估與激勵,應該堅持分類評價的原則。對于從事基礎性研究的科研人員,應該在評估過程中引入國際同行評議機制,評價科研人員在其所在的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與學術貢獻,而不是僅僅依靠其發表記錄(發表文章篇數和被引數量)機械地給科研人員排隊以確定評估結果。對于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性工作的人員,特別要避免根據其論文發表記錄來確定貢獻大小,而是著重考察科研人員通過技術研發解決問題的實力、技術難度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