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uqww8"><center id="uqww8"></center></menu>
    <legend id="uqww8"></legend>
  • <wbr id="uqww8"><legend id="uqww8"></legend></wbr>
  • 中國在職博士教育網010-57749248在線留言加入收藏設為首頁

     

    博士招生簡章|博士資訊|招生信息|在職考博經驗|常見問題|論文指導|說明會報名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常見問題>高校管理已全面進入內耗階段

    進入留言板

    高校管理已全面進入內耗階段

    2017-01-13 11:49  |  點擊次數(次)  來源:  中國在職博士教育網  |  http://m.mentalwealthbox.com

    臨近年關,各高校的評估、考核、表格、申報、審批、總結再次迎來高峰。


    而事實上,惹得許多高校教師怨聲載道的評估、考核、審批等內容,多是年復一年的繁瑣整理,和超出必要、拔高規格的信息統計。更可怕的是,跑完這些內容所需的流程,瑣屑而漫長。


     


     

     


     

    一位60多歲的老教授課題要報賬,總共需蓋6、7個章。


    星期5下午,中國事業單位都有提前下班的“傳統”,老先生起個大早,先給院長秘書打電話,和院長約約時間,然后調了早上的課, 趕在院長出門辦事之前把章扣上。


    按流程跑下來,這第5個公章算是拿到了。


     

    林中祥教授坦言:


     

    用數據庫管理,一個命令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卻常常要數百——甚至上千老師們耗費巨大精力、時間來完成。


     

    高校行政一度被人詬病,但正如陳平原教授所言,轉型期的中國大學,既紛亂不堪,又生氣淋漓。大學不可以沒有行政。香港中文大學行政人員與教授的比例大概為2:1,但相比大陸許多高校,港中大的教授并不會有“被驅不異犬與雞”的感覺。別人的行政是服務教學,而我們的行政是管理教學,這便是差距。


     


    中國的高等教育是有斷層的。“大(音泰)學”是我國傳統教育的最高學府,它自是源遠流長,而晚清近代以后,中國教育開始全面轉向西學,在當時百不如人的情況下,中國對西學的引進,對傳統教育的排斥是相當瘋狂的。著名學者錢玄同,當時即號召廢除漢字,這是近代中國困頓到極點表現出的文化極端。然而我們對西學的引進速度,大大超過了我們的消化能力。“中國大學在精神上和制度上是有裂縫的,精神上可以說中國的教育傳統底蘊深厚,但是制度上我們確實只有100多年的歷史。”


     


     

    由于特殊的國情和國際地位,人們在談中國問題時很容易聚焦到制度因素,國內高校管理一事自然也不例外。在高校管理中,制度是一種“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但規矩太多、太繁瑣,便會加重人與事的負擔。有種說辭很流行,“中國社會就是這樣,習慣力量很強,改革阻力太大”,問題被發現早在很久以前就完成了,但解決依然遙遙無期。


     


     

    一位老師曾對我說:管理,就必然產生內耗。


    一個降低內耗的經典案例,我們都很熟悉。地鐵高峰期,站內站外均展開極長的蛇形護欄。若按照初期采購成本估算,它比人員成本還要高,但考慮到長期維護成本,于運營者、消費者而言,它無疑都是一個相當劃算的選擇。


     


     

    只要集體行為一直存在,內耗便不可能被完全消滅。我們能做的只有盡量減少內耗,降低集體內部的運作成本。然而,大陸管理內耗之高確實令人震驚。比如北大出身的李克強總理點名批評的“證明我媽是我媽”,就是社會各界制度的一個縮影,這種繁瑣、拔高式的制度障礙,在高校中比比皆是。


    本科畢業論文就是個例子。


    據悉,一些高校規定,導師在指導本科畢業論文時,必須填寫該學生的文獻掌握情況。這個數據怎么填?即便是自己的課題,你自己都很難確切羅列出文獻數量,何況是大多數還沒進門的本科生呢?所以,目前導師們主要有兩種做法:第一、親自問學生查了多少,回來自己看一眼,根據代表性、夠不夠飽滿等情況調整或增減,這還算是比較負責任的。第二、直接看學生論文初稿后面的參考文獻,挑幾個名頭響的一填交差。


    管理制度細化,統計結果真的就有價值么?


     


    許多人對中華文明有個誤解,認為我們民族更喜歡“意求”,對一板一眼的“規矩”則關注不夠。這種觀點似乎非常流行,甚至國內也存在不少受眾。


    此前,一位法國文學家評論中國詩時便說:“中國詩和中國人一樣,很少開門見山,比如王維的《畫》,他們喜歡圍著主題做功夫,卻忌一針見血地踏上一腳。”


    不久,他便被另一位法國漢學家公開嗆聲:“你看過中國人的《周禮》和《禮記》嗎?”


     


     

    近代教育興起以來,我們在教育制度上確實很少“創舉”,應用西方制度成果、參考西方高校成功的辦學經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高校發展的最常遵循的兩條路。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以及現代快節奏辦學方式的倒逼,我們在整個辦學制度上不得不追求一種立竿見影,又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辦學管理方法,先生存后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高校管理必須依仗西方教育、制度文明的引渡。另一方面,與中國社會一樣,在高校運營中,“維穩”是大多數高校的第一邏輯。為了實現公平有序,最直觀迅捷的方式,便是將制度進一步細化,以剛性、透明的管理條例來保障運營效果。


     


     

    不少教師抱怨高校管理的碎片化,對衍生出的嚴重內耗更是深惡痛絕。“現代大學,制度早已武裝到牙齒,但工作卻越來越繁瑣,越來越難做。”


     


     

    中國高校的各種管理制度,可以說是各種成功理論——比如三方監管制、績效制等——的教育實踐。這些制度把我國高校拉高了許多個層次,然而,也讓它們與文明本根日益疏遠。


    如今國內不少大學,正在探尋自身教育特色的泥潭中苦苦掙扎。我們的大學,“學”太重,“學味”太少,“本土”太少。


     


    陳平原教授曾分享過一個經歷:


    北大百年校慶時,校方召集了一個小型的座談會,每個學院談談各自離國際一流還有多遠?跟哈佛距離有多遠?20年、10年、8年的都有,


    然而陳平原說:我看不出北大中文系和哈佛中文系有什么距離。


    同事們驚嘆:你那么驕傲?


    陳平原說:不是,本國文學所承擔的責任,它所能達到的境界,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力和外國文學是不一樣的,就好象在北大,日文系和中文系是不能比的 …… 本國語言文學的堅持、堅守以及它的承擔,和外國文學的評價標準有根本性的差異。


     


     

    中國大學不是辦在中國,是長在中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大學,大學是跟這個土地、人民、歷史、語言一起成長的,跟工廠不一樣。工廠可以轉移到非洲、東南亞都沒有問題,只要生產線建立起來就能投產。只有大學不行,大學必須跟這個地方的水土一起成長。


    大學辦學與文明本根日益疏遠,讓大學的內耗全面進入無機時代。


     

    大學里盛行一則調侃 —— 理工的看不起行政的,行政的看不起社科的,社科的四處尋找,終于只能狠狠地鄙視了一把后勤的。如今中國社會越來越往工科方向發展,文理相對來說受到了一定的質疑,這種質疑歷來都存在,但現階段,這種偏好質疑得到了很大加強。


     


    在一切以成果論英雄的無機時代,理工科的成果最為剛性。由于教師素質良莠不齊、社會認同功利等因素,社會上重理輕文的風氣逐漸蔓延開來。就科研成本而言,理工科與社科類本就不是同一量級,這種差距是合理且天然存在的。但社科類拿著比理工科低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科研投入,還要蒙受社會的“尸位素餐”、“臭老九”的異樣眼光,這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平衡感。


     


     

    沒有實物貢獻的社科類,真的一無是處嗎?誰能衡量歷史系對琉球、南海諸島歸屬證據的梳理、羅列,對當今的臺灣問題有多重要?誰又能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對GDP的貢獻又該是百分之多少?大家老說文學于事無補,中國唯一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正經科班出身。這不多少也體現了高校教育、現代文學探索的一個成就嗎?


     


    當下中國大學管理中產生巨大內耗的現象,或許更根本的是:找不到自我定位、發展方向。我們必須正視近代教育的曲折歷史,并以此反觀現階段的某些困苦,有些不便確實是高教演進要交的“學費”,但目前的情況是,這“學費”還要交多久,能不能在垮掉前交完,然后成熟自立?

    久久久久久曰本av免费免费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9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播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menu id="uqww8"><center id="uqww8"></center></menu>
    <legend id="uqww8"></legend>
  • <wbr id="uqww8"><legend id="uqww8"></legend></wbr>